第一,欧洲人身材高大却喜欢小车,国人相对矮小却喜欢大车;第二,小车之于欧洲市场、大车之于国内市场都是主流消费者的选择。
我们一个个分析。
第一个问题,欧洲人是因为不喜欢大车或是其他原因而在主观层面不喜欢大车吗?我觉得大概率不是。因为欧洲消费者之所以大都会选择小车,属实是无奈之举。
大家还记不记得很早之前,有一种说法是欧洲的地铁上大家都在读书看报,俨然一副热爱文学和学习的氛围。
但其实,选择看书只是因为他们的手机在地铁上没有信号。当信号覆盖以后,依旧也是低头族遍地的景象。
愿意买小车其实也是一个道理,因为欧洲的街道对于绝大部分车型,甚至是人的通行来说,都显得过于逼仄了。
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比如这条位于捷克布拉德的维娜纳街道,它的宽度仅有60cm,不仅只能容纳一个行人单向通行,稍胖一些的人甚至都无法通过。但既然名为街道,当地政府也是为它配备了一条街道应有的几乎所有硬件,比如楼梯、路灯甚至是红绿灯。
而大家也会一直使用这条路的理由也很简单:它在中世纪建成,并且是联通城市两端的要道,在实用性和历史性上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而欧洲绝大部分的街道虽然没有维娜纳来得极端,但它们的画风也大都类似:狭窄到路人通行时,能和各式各样的历史古迹“亲密”接触。
欧洲的机动车道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因为地下停车场的密度不高,欧洲绝大部汽车都是沿街停放。所以经常会有这种路面被车停满、机动车道还没有停车位宽的情况。(其实这样的情况国内不少建成比较早的大城市的市中心反而也有,主要跟城市规划初期对交通流量的预期,以及文化历史建筑的保护考量相关)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台体型更小,在狭小空间转弯掉头更灵活的小车,在停车或是挪车时就能更加便利,给自己和其他交通参与者省下时间。
所以,转弯半径这个指标虽然对我们国内消费者来说并没有太强的感知度,但对于欧洲车主来说,掉头能不能一把过之间的区别是巨大的。就比如欧洲知名媒体Carwow在测试每一款车型的时候,都会把狭小路口能不能一把掉头当做灵活性的参考,其中的道理就在这。
至于街道狭窄的原因,总结来看就是因为历史古迹比较多,拓宽的难度实在是太大。
即使是像巴黎和柏林这些道路相对较款的城市,拥有宽路的理由也比较特殊。前者是因为19世纪奥斯曼大改造时君主下令的强制扩建,后者则是因为原先的建筑在战时受到了巨大的破坏,战后才修建了现代的城市布局。
现在想动,难上加难。
而国人喜欢大车这个观点,对,但不是完全对。相对严谨的说法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国人喜欢大车。他们的身份大概率,都是拥有或是即将拥有孩子的三口之家。
大概在10-15年以前,说到中国市场最显著的标签就是对SUV车型的热衷。因为空间大、坐着舒服、通过性好能够适应各种路况,从客观上看SUV的全面性也确实符合汽车市场刚刚起步,基建水平尚未成熟的国内市场。
再加上它们的车身尺寸往往都比较大,而越大的车在当年也意味着越有面儿,SUV在国内确实也经过了十年左右的辉煌期。各家车企,无论是入门家用还是顶级豪华,纷纷推出自己的SUV车型意图瓜分市场蛋糕。
这其中也诞生了许多经典的车型,比如某自主品牌的紧凑型SUV就曾连续数十个月霸榜国内销量第一,鼎盛时期月销甚至超过6万台。
但到了现在,随着购车人群标签的年轻化,购车目的多样化,更个性、更有差异化、更具有性价比的车型开始成为市场选择的主流。为大而论的SUV热潮也开始出现了衰退的迹象。
就拿今年5月份的销量数据来说,国内市场销量靠前的大部分车型都是更具性价比的新能源车型,尺寸也集中在小型-中型的范围内。就算在SUV的细分市场里同样也是如此,许多此前常年占据销量头名的车型已经下滑到了排名的中段甚至是下段。
但就像我们之前说的,人们对于大车的需求依旧存在,但也仅限于新晋的三口之家或是二孩家庭。比如某国产新势力的增程SUV,在近年来就获得了飞速的市场份额增长,从其产品30-50万的定价、对舒适性和娱乐性配置的重视以及全系超大尺寸(匹配超大空间)的设计里我们就能看出,这类用户不仅经济实力较强,并且会将坐车而非开车放在考量的首位,同时也更加注重舒适性配置的丰富和程度带来的,乘车出行时的质感。
但从整个汽车市场来看,这类车主依旧属于少数。因此我们可以下一个结论,国人对于大车的需求从整体性的普遍标签,逐渐向小众化、精致化、高端化的方向转变了。规模变小,从量变转化为了质变。
而从中空余出来的市场,便被更加丰富的车型种类所占据。就比如近年来极为火爆的微型电动车,由于入手价格实惠且能规避部分一线、新一线城市的限行要求,微型电动车迅速在国内市场铺开,并一举占领了新能源车型销量榜首。
所以说回来,选择什么样的车或许和身高有一定的关系,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一定是用车需求、用车场景以及购车条件。也就是为什么要买车、在哪里用车以及有多少钱买车。作为消费者,一般会在权衡下选择最能满足三者要求的产品,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