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3月20日消息 美国时间3月18日下午,英伟达2024GTC大会在加州圣何塞中心举行。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在大会上除了展示与AI这种新兴技术有关的产品外,还提到了在汽车领域的发展。
众所周知,英伟达是芯片起家,以前面对的客户大多是PC或者移动终端制造商,但随着汽车行业开始进入智能化、电气化改革,芯片成为了新的“三大件”之一。在大会上,黄仁勋宣布英伟达下一代汽车智能芯片DRIVE Thor专为Transformer引擎设计,已经被比亚迪采用。比亚迪还计划利用英伟达的技术简化工厂和供应链,并开发虚拟展厅。
除了比亚迪,广汽埃安、小鹏、理想、极氪也都是英伟达的客户。相比DRIVE Orin,DRIVE Thor单颗芯片的算力可达2000TOPS水平,提升了8倍,可以同时满足自动驾驶和智能车机的计算需求。根据英伟达官网的信息,DRIVE Thor计划于2025年进行量产。
2023年比亚迪乘用车的销量达到3024417辆,问鼎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虽然在插电混动系统、底盘控制系统等方面均有领先的技术发布,但唯独缺了智能驾驶技术,而这项技术正在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配”。和英伟达达成合作,可以说是比亚迪弥补这一短板的“捷径”。
广汽埃安旗下的昊铂也是如此,其下一代L4级自动驾驶汽车将采用DRIVE Thor芯片,并计划与英伟达在高性能计算、智能驾驶技术和深度学习领域展开合作。小鹏汽车在这其中比较特殊,目前小鹏旗下的车型已经具备了较高程度的自动驾驶辅助功能,可以不依赖高精地图实现高速和城市路况下的NGP领航辅助,但如果要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则需要高算力芯片的加持。
除了在技术方面的补强,想要出海的中国品牌也希望能够沾一沾英伟达的光。这一套打法中国品牌并不陌生,燃油车时代,诸如博世、KYB、奥托立夫、舍弗勒、法雷奥这样的名牌供应商就经常被车企拿来“撑门面”,用来打消消费者对于产品性能可能存在的顾虑。
虽然英伟达正面临美国商务部更加严格的出口管制,但仍有意在华扩张。财报显示,2024财年英伟达总营收609亿美元,同比增长126%,但来自汽车业务的营收反而下降了4%,仅2.81亿美元,不管是对比黄仁勋的目标还是其他核心业务的收入,都有很大距离。
快速崛起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正在成为英伟达汽车业务的强力增长引擎,唯一的阻碍只剩美国对先进半导体的出口管制了。除了英伟达,高通、英特尔、AMD等半导体巨头正在面临同样的困境,大家都想抓住这一波汽车行业智能化的风口,创造新的业绩增长点,但过程并不顺利。
英伟达在汽车业务上的突飞猛进,可能会使其成为华为和大疆的潜在竞争对手。华为和大疆同样在智能驾驶、智能车机等方面发力,区别在于华为更像是向车企定制自己想要的智能新能源汽车,而大疆更像传统的打包方案供应商。可以说汽车智能化这块大蛋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盯上,目前英伟达、华为、大疆还处于“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但未来有一天,当这三家企业在汽车业务上大规模扩展时,难免会“擦枪走火”。
汽车智能化正在改写汽车产业的供应链格局,传统的供应商层级、议价权都被打乱,燃油车时代掌握不了话语权的芯片厂商正在迅速膨胀。放到英伟达身上,就是潜力巨大的增长点,也是其对抗其他几大巨头的“秘密武器”。
本文源自金融界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