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中国车市,“价格战”已愈演愈烈,比亚迪、吉利、长安,先后发布新车都降低价格,拉底购买门槛,只为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活下去,至于未来如何则再做打算。
反而是合资车、造车新势力,目前它们在这场“价格战”中保持沉默,还没拿出相应的对策。其实这样也挺好,维持利润,固守本就不大的市场,保证不萎缩的太多就行,活下去才重要。
可是对于那些参与“价格战”的车企而言,它们所面临的压力不可谓不大。同时,卷入“价格战”的消费者在买车时也会陷入纠结。他们总想等一个车价最优惠的时机入手,就怕自己刚买新车,车企就冷不丁的降价,不仅有损心态,车的保值率也会随之打折。然而,这都是浅层次的影响,还有更深层次的影响,我们具体来看。
部分车企为了销量,为了与其它车企竞争,它们的组合拳就是营销+价格战,其它车企想要活下去,只能被动应战。
车企之间的恶性价格战,汽车行业的很多企业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完蛋,其中受损最大的分别是供应商、4S店、车企主机厂。
如果是持续且激烈的价格战,那车企的利润就会变少,甚至没有利润,现在的造车新势力就面临着此类情况。如果没有利润,车企的技术和产品就难以做到创新,整个汽车科技的发展必然会受到阻碍。
更关键的是,如果车企没有利润,那只能倒闭,如此一来还会导致大量老百姓失业,基本生活都成问题。高合汽车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不仅如此,当新的汽车品牌没有发展起来,老的汽车品牌在国际市场又还没彻底站稳脚跟时,那中国汽车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会大大减弱。
价格战对部分车企而言会有销量的提升,可它的负面影响也会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车企为了生存,它不可能毫无底线的降价。于是乎,它们只能从消费者看不到的地方下手,把钱赚会来。这便涉及汽车行业减配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消费者伤害最大的问题。
在普通消费者的认识中,他们的认为减配是用“卤素大灯、手动撑杆、布座椅、硬塑料的内饰”等。反之,至于增配则是认为用“LED大灯、液压撑杆、翻毛皮的内饰和皮质座椅等”。没错,以上配置的高低确实能最直观的反应这款车减配和增配的情况,但它们都过于表面。
汽车真正的降本减配集中在各类传感器的减少,以及零部件的更换。
笔者拿日系合资车企举例,单空调这一项,它旗下的全球车型会标配蓄冷蒸发器、PTC加热、ECS蒸发器、内外隔板等,但是到了中国市场,因为空调看不见摸不着,加上中国消费者对空调系统的性能并不关心,所以面向中国市场的车型干脆就取消了以上配置。如此一来,依托日系合资车企的销量,可为其省下大量资金。
除此之外,日系合资品牌在安全气囊的传感器上也有减配现象,全球车型会配8个加速传感器和2个压力传感器,以保证车辆在侧翻或者发生碰撞时能及时准确的感受到车辆状态,以便控制气囊弹出保证驾驶员和车内乘客的安全,但是在中国市场看到德系和自主品牌的操作后,在保证压力传感其不变的情况下,8个加速传感器被削减成4个。
目前,大部车企都在宣传自己的主动安全配置有多先进,配有多少颗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消费的思维和关注点也被引导至此,导致守护车内人员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和最后一道防线被忽略。
它们只是汽车减排的冰山一角,真正厉害的减配在于“零部件的替换”。
毫不夸张的说,一款车在刚刚上市的那段时间,它的所用的零部件是应该就是它生命周期内最好的一批了,后续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受到降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保证利润,其重要零部件虽然不会减配,但是更换供应商并使用更便宜的零部件完全有可能。所以你别以为你花更便宜的价格买到的车,就真的很好,极有可能零部件就有问题。
其实导致车企减配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消费者注重汽车表面的配置和用料,车企只能投其所好;二是在法规上与美规、欧规相比还不算严格,给了车企“降本增效”的可趁之机。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价格战,车企需要降本。于是乎,用更便宜的供应商就成了必然选择。(文/优视汽车 向前)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